郯城县有一个乡镇级别的村子,在历史上,它的行政层级一直是村级,却承担过乡镇一级的功能。清乾隆年间《郯城县志》记载,涝沟为 “县西南四十里之巨村”。《窦氏族谱》记载,涝沟集市 “每日交易银钱过千贯”。清咸丰年间,当地的张氏和窦氏家族,形成庞大的家族体系,在地方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如调解纠纷、赈灾济贫,成为维系地方秩序的重要力量。窦氏家族拥有土地八百余顷,开设 “南客隆”“北客隆” 等商号,发行门头票流通鲁南苏北,使此地成为区域商业中心。郯城县花园涝沟村,最晚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 年)。因地处白马河旁,地势低洼,经常遭受水淹,故而最初得名 “涝沟”,后以方位改称 “北涝沟”,同时也有了与之对应的南涝沟。
涝沟村张氏源自河北清河,是张姓郡望之一。据《张氏族谱》记载,其先祖 “奔走于齐鲁间十七载”,于明正德年间迁至郯邑,定居白马河畔的涝沟村。四世祖张景华,为正德九年(1514 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总督漕运,成为家族鼎盛的标志。其七个儿子分七支居住北涝沟,形成 “北涝沟”;弟弟张景美分支居南涝沟,形成 “南涝沟”,两村至今仍以张氏为主要族群。据说,郯城县重坊镇东高村的张氏,也是涝沟张的一支。
《窦氏族谱》记载,窦氏始祖讳停云,明季,自山西沁水,迁于邳东小沂社、白溪滨所居,成聚,后人因名之曰窦老庄。到第十世窦元清、元灏迁徙涝沟,涝沟始有窦氏家族,窦氏繁衍至今十五世,约四百多年历史。窦氏迁至老沟后,与张氏联姻,共同奠定地方大族地位。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