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县重坊镇知青渠历史

知青渠
–吴绍库

郯城县重坊镇知青渠历史-墟里云乡-光辉视界|村镇历史|姓氏宗族|地名由来

郯城县重坊镇宋园村有一条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建设的灌溉石渠。它是一个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因知青的到来而建设,更因其中包含着知青们付出的劳动和汗水而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之为“知青渠”、“致富渠”。

知青渠位于宋园和倪楼两个村交界处的沂河岸边,南起倪楼,北至孙出口村,全长2850米。发源于沂蒙山区的母亲河–沂河,从东北方向奔流至此,然后一个急转弯掉头向南而去。因此,这里的沂河水离河岸最近,但也给夏季行洪带来了危险。1957年夏天,这里曾经决过口,大水淹了以重坊为中心的好几个乡镇。当年,党中央、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县里安排挂点宋园村的县武装部、水利局以及县医院三个单位职工的子女,便响应号召来到了宋园村。进村之初,发誓要扎根农村、铁心务农、满怀激情的知青们在带队干部的带领下,走遍全村的田间地头,各个角落,进行调查研究,寻找工作的突破口。

当时的宋园村,农业上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旱不能浇,涝不能排,粮食产量忽高忽低。当来到这个昔日的决口处,知青们的工作思路顿时被打开。他们想,如果在这里建设一处灌溉水渠,丰富的河水资源随时都能被充分利用。而且,利用建设石渠的有利时机,把此处的河岸培堤加高,还能有效避免河堤决口,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但建设水渠需要资金,光有激情可不能当钱用。钱从何来?知青们经过讨论,决定向挂点单位求援。三个单位的领导听取汇报后,经过研究,决定大力支持知青们的工作,从水利局派来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勘测,认为建设水渠切实可行,并且能发挥很大作用。而后,三个单位相应拨出专款35万元用于水渠建设。建设期间,知青和乡亲们利用农闲季节一起出工出力,住帐篷,啃窝头,抬大包,推胶车子,日夜奋战在工程一线,利用整整10个月时间,终于把水渠建设完工。
该工程建成后,使倪楼、宋园、孙出口等8个村沿河1.2万亩靠天吃饭的劣质田变成了丰产田,有效提高了粮食产量。与此同时,知青们充分利用自身有知识、有文化、有信息的优势,先后从福建、烟台等地引进绿茶、油沙果、苹果等优质茶树、果树品种,配合村里进行多种经营,千方百计增加村集体收入。“当年知青们留给我们的东西太多了”,宋园村目前仍健在的老会计徐勤党如是说。
40多年过去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知青渠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和价值,有的地方已经破旧不堪。所幸的是,重坊镇党委、政府从开发文化旅游景点这一高度出发,专门拨付资金对知青渠进行了保护和开发。我们相信,下一步,这里将同知青馆、中华银杏园等旅游景点一起成为苏鲁边界城乡居民观光旅游、修心养性、陶冶情操的好去处,重坊镇也将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摘自《重坊知青岁月》吴绍库)

温馨提示: 本文最后更新于2025-08-16 11:19:36,某些文章具有时效性,若有错误或已失效,请在下方 留言或联系 墟里云乡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