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 年,一部承载寿光地方历史记忆的典籍以铅印形式问世,这便是由时任寿光县长宋宪章牵头、总纂邹允中主笔的《寿光县志》民国二十五年版。作为民国时期寿光地方史研究的重要文献,其编纂背后有着深厚的地方根基 —— 邹允中曾于 1923 至 1925 年间担任寿光知事,在任期间深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与历史脉络,早已萌生重修县志的想法。待宋宪章与邹允中共同发起编修工作后,一支规模庞大的编修团队迅速组建,历经筹备与编撰,最终让这部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特色的志书得以刊行。



在体例设计上,该志展现出严谨且创新的特质,全书共设 16 卷正文与 1 卷卷首,篇目排布逻辑清晰,依次涵盖舆地、古迹、营建、政治、秩官、选举、民社、教育、交通、实业、人物、金石、艺文、大事记、杂记及附录,几乎囊括地方史研究的核心领域。编纂者并未拘泥于旧制,而是在继承康熙安致远版、乾隆王椿版、嘉庆刘翰周版等前代县志精髓的基础上大胆革新,采用 “新旧合参” 的编纂思路:既保留了古迹考证、封建礼制、孝义传记等传统志书的经典内容,又新增了警政建设、议员选举、近代教育发展等贴合民国社会现实的全新板块,这种兼顾传统与现代的体例范式,此后还被多部民国时期的地方县志借鉴。
内容层面,该志以 “丰富详实” 著称,堪称寿光地方历史的 “百科全书”。从寿光的自然地理环境、历代行政区划沿革,到地方名胜古迹的风貌、民间风俗民情的细节;从历任地方官员的任职履历、辖区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变迁、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再到当地重要文化遗产的传承脉络,均有细致记载。其中,关于王胡城的专项记述尤为珍贵,不仅还原了这座古城的历史面貌,更为后世研究纪族部落活动轨迹及商周时期的区域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一手史料。
值得称道的是,该志在史料考证上的严谨态度,尤其是总纂邹允中贡献的独到见解。他发现前代县志的 “大事编年” 存在 “为例不纯” 的问题,遂在新志中专门设立 “大事记” 类目,并创新性地将其分为 “编年” 与 “纪事” 两类 ——“编年” 以时间为轴梳理历史脉络,“纪事” 以事件为核心展开详述,这种 “二体并列” 的编纂方式在寿光修志史上尚属首次。此外,邹允中还首次在县志中增设《金石志》,系统收录了从远古至元朝的四十七件(套)金石文物,不仅对每件文物的形制、铭文进行细致描述,更结合史料展开考证,为寿光金石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历代《寿光县志》中体例最完备、内容最丰富的版本,民国二十五年版《寿光县志》的历史价值不言而喻。它不仅系统梳理了寿光地区数千年来的历史文脉,更真实记录了民国时期当地的政治治理、经济发展、社会风貌与文化传承,为后世研究近代地方史、区域文化史乃至社会变迁史,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原始文献,至今仍是史学界研究寿光地方历史的重要典籍。
暂无评论内容